回复
有些人可能会用“想想我们高中同学有多少还联系的”来做比较,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不客观的。相信这个平台的绝大多数家长、老师高中和大学(本科)阶段都是在国内读的书,周边都是中国人。但是我们的孩子大学要去的是美国,他们身边绝大多数的将是非中国人,因此是需要比我们多跨一个“跨文化交友”门槛的,而这个门槛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中国学生是迈不过去的。这不是说中国人不好,所有人都愿意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友,去了美国就会发现还是中国人跟中国人玩,韩国人跟韩国人玩,非裔和非裔玩,拉美人和拉美人玩。理想的当然是多元文化交融孩子什么肤色背景的朋友都有,但这在现实中实现难度非常之大。因此,我们的孩子在大学所面临的交友环境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比我们更难交到朋友的。如果再下沉到高中,机会更少。至少从我身边观察来看,从国内高中/国际部毕业去美国的哪怕毕业很多年还常常在一起玩,友谊很稳固,相互之间支持力度很大的,高中阶段的友谊能持续很久且有深远的影响
即使是ABC,长大了也只会和ABC玩的好,很难融进白人圈子,也不容易融进华人圈子。据说从小在外籍子女学校长大的孩子,所谓的第三文化的孩子,长大后也最喜欢和他们经历类似的孩子玩。女孩子还可以通过嫁人有所改变,男孩子要慎重。
你既然能“报送”实验国际部,相信你应该很方便去了解国际部的课程设置和老师资源,再跟美高课程和资源做做对比,自己来得出结论。
回复 @芒果糯米: 个人再怎么强大,也是需要人脉、关系网的。没有人是靠着自己就能成功的。看看美国职场多么依赖reference(口碑推荐)就知道了。这个社会就是这么残酷和功利,孩子现在有攥住这个优势的机会,为什么要拦着呢?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不为工作,能有一两知心朋友的幸福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最后再说句题外话,印度人之所以在美国混的比华裔成功,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因为他们抱团儿,有工作机会都相互分享引荐,而中国人老想着单打独斗把对方踩下去。不懂得维护人脉,人脉也当然不会来维护你。networking 是在美生存的重要一环,这个世界真的不是靠“强大的自己”就能存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