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家庭在孩子还在读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时,就开始认真考虑未来是否有机会冲刺藤校。但真正具备长期竞争力、被TOP美高和藤校录取的学生,从来不是“完美履历制造机”,而是那些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学术+能力+活动+人格力”模型的孩子。
今天丽格将系统梳理这四大核心维度,助你判断初中阶段该如何科学布局、避免盲目内卷,帮助大家走出自己的梦校申请路径!
1.学术方面
在所有升学评估因素中,学术表现依然是第一道门槛。尤其对于打算申请美高的学生家庭来说,要抓好初中阶段这个学术基础期。
课程的挑战性
名校招生官并不追求完美分数,而更看重学生是否在现有环境下选择了最具挑战性课程并取得优异成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藤校录取者在AP课程数量上并不“堆叠”,但往往选得深、选得难。
标化考试成绩
GPA、SSAT、TOEFL是美初美高申请的基础标准,但更重要的是:用它们来定位学生在整个竞争群体中的位置。
GPA 是体现学术稳定性的关键;
SSAT + TOEFL 是初中申请美高的硬件门槛。
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家庭
如果感觉在学习上有困难,建议寻找合适的老师帮助系统补强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数学和科学等领域,建议重点培养学生的英文理解能力,而不能仅重视解题技巧。
2.能力方面
在申请中,真正区分优秀学生的,不是分数,而是软实力,比如表达、思考、写作、创造。这些恰恰是在初中阶段非常适合打底的能力。
英文写作能力
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是美国课堂最核心的训练之一,写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都需要用到。
个人叙事写作(Personal Essay)则是未来升学中面试表达、文书写作的必备能力。
思维力和表达力
我们可以将表达力大致分成结构表达、公众表达和应试表达这三大板块。通过进行相应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与逻辑表达能力,也会直接影响课堂参与、升学面试表现。
3.活动方面
活动是同学们表达价值观、兴趣、性格的载体。学校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不是活动的数量,而是你为什么做、坚持了多久、产生了什么影响。
打造“主线+延展”的活动结构
建议构建一个“主线兴趣”,并围绕这个兴趣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说:
方向 |
主线兴趣 |
可选活动形式 |
社会议题 |
时事/政治 |
志愿服务 倡议演讲 公益项目策划等 |
STEM |
AI/编程 |
学科竞赛 夏校项目 自主编程等 |
创意表达 |
写作/拍摄/设计等 |
写作竞赛 视频纪录片等 |
我们想特别提醒一句: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走心”越好。真正在升学申请中脱颖而出的活动,往往来自学生的真实兴趣,并能伴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体现出成长曲线。
体育 or 艺术,初中阶段该怎么选?
了解美高申请的家庭可能都知道:体育活动在申请中是一项重要的背景补充,尤其是如果能做到校队主力或具备竞技级表现,确实能获得招生办和教练的关注。
如果学生本身热爱一项运动,并能长期坚持下去、展现出团队精神、抗压能力与自律性,这类体育经历非常值得保留。
而对于暂时还没有明确运动兴趣的学生,我们也鼓励多去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找到一项自己觉得有趣、愿意坚持的项目。不一定要追求竞技水平或进入校队,关键是展现出一种开放、积极、愿意尝试的态度,这本身就是申请中非常可贵的素质。
此外,如果学生在艺术、创意写作、戏剧、音乐等方向有兴趣,这类经历同样能够很好地表达个性、展现创造力,也有助于培养表达能力和文化感知力。当这些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探索的一部分时,往往也会自然融入到未来的申请材料中,成为体现学生全面素养的亮点之一。
4.人格力方面
人格力,指的是学生展现出的内在驱动力、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能力、责任感与他人意识。这些特质往往决定了一个学生进入高压环境后是否能持续成长并保持自我。
可以说人格力是好学校尤其重视,但又最难看得见的部分之一。它不像GPA、标化、活动等可以被量化,但却渗透在我们的面试、文书、推荐信、甚至社交互动中。
自我驱动力
招生官真正欣赏的是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推动项目的学生,而不是那些永远“被安排”参与的学生。
在培养孩子的驱动力时,家长们可以尝试:
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点子,也值得认真对待
不要总是替孩子找答案,而是多问孩子:“你想怎么做?”“你有什么主意?”
支持孩子主导一次家庭活动/旅行安排,从规划到执行都由孩子完成
自我认知与反思力
从初中阶段开始,同学们应逐步学会思考:
我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
我喜欢/不喜欢它,是因为什么?
我在一次冲突/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这类思维正是未来写好文书、讲好面试故事、持续自我成长的基础。
家长可以尝试的训练方式:
和孩子进行反思对话,例如每个月和孩子讨论一次:最近一件你做得不顺利的事,你怎么看?
鼓励孩子写月度成长记录,用几句话梳理一次挑战经历
情绪管理与抗压力
我们应对失败的能力也是一项关键的人格力。无论是转学失败、竞赛失利、活动取消,这些都是真实人生的一部分。
好学校在招生时不会只看这个学生有多优秀,还会更关注学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态度。
家长可以尝试的训练方式:
帮助孩子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而不是急于补救
在家庭中营造开放、不批评的表达环境,让孩子可以承认“我失败了,但我愿意再试一次”
他人意识与责任感
他人意识与责任感不仅关乎学生的品格,更是未来领导力的底层逻辑。
什么是“有他人意识”的表现?
在团队任务中愿意分担不讨喜的部分
能主动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协助同学
在别人失败时给予鼓励、而不是嘲笑或忽视
在项目中不只想“我做得好”,而是会推动“我们一起完成”
家长可以这样来培养:
让孩子参与家庭内部责任分担,比如照顾宠物、为弟弟妹妹讲故事、轮流做家务,培养孩子照顾他人的意识
鼓励孩子担任团队中的“小角色”,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一开始就做队长。可以鼓励尝试在校做一次小领导、课程项目小组长,慢慢建立责任感。
记录孩子的影响力故事,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曾做过的某件事,最终帮助到了他人。比如说学生发起的校内环保倡议,最终促成了校园垃圾分类等。
写在最后
在升学这条路上,真正能走进TOP美高、最终叩响藤校大门的孩子,从来不是一路设计出来的完美模板,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构建出清晰自我、内驱成长力和长期表达能力的独特个体。
如果你希望更系统地规划能力、活动与升学节奏,欢迎联系我们,丽格将以专业的升学规划与全流程资源,为学生的长期成长提供专业靠谱的支持!
近期精彩课程
美高录取 丽格案例
菲利普斯学校安多佛:被录取的中国男孩是如何打破录取刻板印象的
迪尔菲尔德学院:15岁录取TOP美高,上海女孩的"早规划"启示录
美初录取 丽格案例
点击下方 · 查看更多美本案例